如何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?

20898  

从2020年疫情爆发到民航坠机,俄乌战争爆发,这两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黑天鹅事件,原本以为安全稳定的生活突然充满各种不确定性,但是长久以来父母的过度保护,社会的精密运转,已经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脆弱,如何应对风险,如何在创伤后学会成长?让我们再次重温《反脆弱》。

全部评论 (21)

2249493号用户
2022-05-09 12:47:57

陆老师太牛了,每次听完一本书,都感觉重新刷新了认知,感恩遇见陆老师

匿名用户
2022-05-06 18:47:56

与坚韧性对应的是鲁棒性,与可塑性对应的是自适应性哈哈😄

匿名用户
2022-05-05 23:06:54

抛弃安全感,拥抱随机性,拥抱不确定性。

701397号用户
2022-05-04 19:58:44

谢谢陆琪老师让我打开思维边界,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和认知。“脆弱”一词与我们目前的生活息息相关,我们要从脆弱中吸取教训,一个人抗压强度越大,他的反脆弱性越强。所以培养小孩子,从小要让他学会接触自然,感知生活,体验生活,自己有想法,这样他今后抵抗生活中的脆弱就是可塑性的,游刃有余的。

2022-05-04 15:05:15

👍🏻

匿名用户
2022-05-03 02:56:29

人只不过是动物的一种,我们都生活在这大自然之中,某些动物教育后代方式可以借鉴,对于过度保护溺爱孩子的父母确实不敢苟同……

匿名用户
2022-05-01 22:06:15

又一次听陆老师讲反脆弱,这次理解更深刻,体会更深!

923194号用户
2022-05-01 17:59:47

跟着陆老师已经几年了,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一点点的拓宽,也跟着老师在一起进步!

匿名用户
2022-05-01 12:43:41

在2022年经历了刚刚过去的魔都魔幻的四月封控月,进入继续封控的五月,再次听了陆老师讲的这本反脆弱,太应景,感触颇深,在这么大的社会性事件面前,城市的脆弱性和人的脆弱和人性的善恶不断暴露在大众面前, 自省自律自救,如何让自己在各种不确定性中越来越有韧性,是接下来需要不断强化的一个技能。接受和拥抱各种不确定性,在创伤后在实践里不断成长,而且依旧相信明天和未来会更好。

昕有林夕
2022-04-30 22:57:05

很同意陆老师说的。孩子有天性,也有发育的早晚。到现在的教育根本不可能因人而异,更别说量体裁衣。尤其是对男孩子来说更不公平。不需要你有什么创造力和生命力。而现在哪怕是双减了。也是变相总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劣。但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觉得,男孩子每天对老师耳提面命,除了提高了耻商,但也不正是反脆弱性和可塑性吗?如此想来,我觉得也不是坏事了。

1698243号用户
2022-04-30 14:03:36

书是要在正确的时间读。

泛泛
2022-04-30 11:43:50

听完好象对平凡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,看到好多好多的可能性

550824号用户
2022-04-30 08:38:57

储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,居安思危,拥抱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。

cat
2022-04-30 00:59:52

期待下一节课

我的名儿
2022-04-29 22:41:15

永远不要为了任何人,停下自己变好的脚步。

墨珊
2022-04-29 22:29:52

我刚刚看到一篇文章,说的是一个母亲,开车接自己9岁的儿子放学。儿子这一次就死活缠着妈妈非要在回家的城市道路上开车。结果后来被交警发现,截停。而旁边的副驾驶座位上的妈妈却不要让交警吓着自己的孩子。还说自己的孩子有开“玩具车的经验”。这难道她是把交法看成了玩具车吗?她一向认为,自己孩子的行为应该被看作是“天真活泼”、“乐于尝试”,不阻止也不教育,总觉得管教孩子,是约束、捆绑、镣铐,不利于孩子的自由成长。 -------所以,还是那句话,家长正确的三观是能教育出正常孩子的基础。

1563555号用户
2022-04-29 21:47:55

这个时候讲这本书很接地气。

墨珊
2022-04-29 21:45:07

我对陆老师说的“多动症”有别的理解。有的孩子就是好动,但是家长没有正确引导。家长本来就知识面狭窄,所以就没办法把孩子引导到“正确”的轨道上来。这样的孩子长大了,由于没有正确的“三观”,会不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呢?所以我觉得,孩子“多动症”如果建立在家庭正确的引导上才会发挥孩子的“潜质”。所以这首先要家长正确的三观上才有作用,否则正好相反。--------(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,欢迎讨论)

匿名用户
2022-05-07 14:33:53

前段进了一趟医院,意识到生命的脆弱,更注重健康了,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,增强反脆弱性

匿名用户
2022-04-30 07:08:24

每周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陆老师新书上新

Lînlîn
2022-04-29 18:48:14

谢谢陆琪在这个时候给身处上海的我们重温这本书,经历一个多月的封闭管理,我想我们真的需要心里治疗